在重庆火车北站的一家重庆土特产销售中心里,一面墙被装修成置物架的模样,每一个小架子中都放着一款来自重庆区县的茶叶,有永川秀芽、巴南银针、南川大树茶jbo竞博,但销量较好的,是一款来自武隆的被称为“仙女红”的红茶。
中国人为何对茶叶情有独钟?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能谈上两句。但如果追问他们是否了解茶叶的生长环境、采摘和加工过程,却鲜有人能回答上来。8月19日,记者循着武隆茶产业链出发,去往距重庆主城都市区170公里外的武隆高山,回溯茶种植、采摘、加工、销售的路线,探寻茶产业如何助推武隆乡村振兴。
春茶的采摘季已经结束两个多月,公司负责人赵伟成趁着难得的休闲时光,带着几位好友在加工厂二楼自己动手制茶。房间的墙壁上,悬挂着手工制茶的流程图。“杀青”与“揉捻”,赵伟成正在进行这两个流程,“将茶叶的水分炒干,才能出香气”。
3月,春雨落下,茶树冒出新一茬的嫩芽,春茶的采摘工作便开始了。后坪乡的茶叶基地一个挨着一个,春茶采摘开始后,漫山遍野都是来自武隆各地的茶农jbo竞博,他们行走在一列列的茶树之间,采摘春季的头道茶。
赵伟成的公司流转了3000亩茶园,现在投产的有600亩左右。这600亩茶园,今年产出了10吨左右的成品茶叶,这些成品茶将投往重庆、浙江、福建等地的茶叶市场。
单就一家茶厂而言,10吨已经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,但这并不是赵伟成的最终目标。“茶树的投产周期大约是5年,我们新栽种的一批900亩茶树明年将投产,另外还有1500亩的老茶园基地改造也将完工,此后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将会更高。”赵伟成说。
据武隆县志记载,自20世纪70年代起,武隆便开始大力发展高山茶产业,种植规模最大时,曾一度突破10万亩,后来受市场变化影响,茶叶经济效益下降,茶农们纷纷放弃种茶,漫山遍野的茶园呈荒废状态。
近年来,茶叶市场回暖,茶产业再度成为武隆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。随着重庆市重点打造“百亿级”茶产业链,武隆区委、区政府也结合实际情况,提出要“重拾70年代野化茶、打造十亿级茶产业链”,助推乡村振兴。
2013年,一直在外务工的赵伟成回到后坪乡,接手了一家茶叶小作坊,随后开始流转土地发展茶产业。政策东风劲吹,赵伟成的小作坊也变成拥有4个茶树基地、年加工能力突破200吨的大加工厂。
在茗臻农业,赵伟成的弟弟赵伟峰负责田间管理和茶叶收购,赵伟成更多的是负责顶级茶叶的加工制作。
“高山云雾出好茶,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做强品牌、做出效益,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。”赵伟成说。
进入8月,夏秋茶的采摘也已经开始。虽然夏秋茶的制茶技术还不够成熟,但仍有茶农陆陆续续送来茶叶,赵伟峰基本也是照单全收,再送回加工。
8月19日下午3点,虽地处海拔1400米的山区,但在太阳的直射下,后坪乡的气温不断升高。
在后坪乡中岭村的茶树基地里,有3名茶农戴着遮阳帽,穿着薄薄的长袖长裤,穿行在一列列的茶树中间,采摘着茶树顶上“一芽二叶”的部分,然后丢进斜挎着的尼龙兜里面。
不同于影视剧中背着竹背篼的采茶姑娘,这些身高仅高过茶树小半个身子的茶农更喜欢自制的尼龙兜。
“竹背篼也有,但是背着不方便,转个身会卡在茶树上,影响采茶效率。”说话的人叫张树全,中岭村人,2017年以前也是武隆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,后来因家中老人年迈,生活不便,她便辞去工作返回家乡,但也因此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,家中一度陷入贫困。
张树全今年51岁,回乡后将土地流转给茗臻农业公司后便在茶园务工。在中岭村,像张树全这样流转土地后继续在茶园务工的还有6人。他们一部分收入来自土地流转后的分红,另一部分则来自采茶的收入。
在这里,茶农人均每天能采摘5公斤左右的茶叶,普通春茶的收购价在24元/公斤,而最好的“独芽”收购价能达到160元/公斤。赵伟峰则在每天中午的12点和下午6点开着车到茶园收茶。茶农们将采摘的鲜叶交给他,过秤后获得酬劳。
与张树全同行的还有一位叫陈正英的婆婆,她手脚麻利,斜挎着的尼龙兜已被茶叶填充得满满当当。陈婆婆今年72岁,在赵伟成的茶园中培训了两年后也开始采茶。严格意义上来讲,陈婆婆还算是张树全的半个师傅。
陈婆婆将家里的15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后,闲不住,想着趁身体好还能劳动就再工作一段时间。“以前我还能帮忙给茶园锄草,工资100元一天呢!”陈婆婆说道。
从茶园回来,高飞虎第一时间去到茶叶加工厂。加工厂的门口晾晒着中午收购过来的鲜叶,虽已是下午5点,但阳光依旧毒辣。
看到茶叶直接曝晒在阳光下,高飞虎急忙赶过去,用手将茶叶捧起翻面再摊薄,一边将茶叶铺开腾到阴凉处,一边碎碎念:“这么大的太阳,鲜叶这样晒,会晒伤的。”
高飞虎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,2005年,他跟着重庆市科学技术局组织的“科技三下乡”活动来到武隆,此后便扎根武隆,指导当地村民进行农产品生产活动,现在则专职指导武隆各茶树基地的茶树种植与鲜茶加工。
制茶是个技术活,新鲜的茶叶经过各道工序,会慢慢蒸发掉体内的水分,散发出香气,最终成为成品茶叶,此时鲜叶便完成蜕变,附加值将增加数十倍。
春季采摘的头道茶“独芽”,经过加工后,身价会上涨到6000—10000元/公斤不等,即便是普通的鲜茶,加工后也能达到800元/公斤的价格,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,每一步,都需要技术把关。
几个月前的春茶采摘季,高飞虎团队6人分散在武隆的各个茶园内,指导茶农如何采茶、指导茶园负责人科学加工鲜叶。在茶园负责人的眼中,高飞虎团队就像水手,为武隆茶产业发展的航船保驾护航。
春茶采摘季过去,高飞虎团队的主要任务转变为茶叶品种分析、茶园土壤改良、茶叶衍生品研制和茶叶机械化采摘与生产。
“人工采摘的效率大概也就5公斤/天,但如果采用机械化采摘,则能达到100公斤/天,只是现在的机器还不能很好地识别各个等级的鲜叶,这也是我们今后的攻关方向。”高飞虎说。
明年,赵伟成将有新的900亩茶园投产,这段时间高飞虎便在赵伟成的茶园里做技术指导,确保明年赵伟成的茶园能顺利开园。
“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,对当地居民增收致富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,高山茶叶种植园还具有极大的观赏性,同时也能促进旅游业发展。”高飞虎说。
作为武隆另一个产茶大镇,与后坪乡不同的是,白马镇的定位更多的是一个旅游小镇。
在白马镇赤茗农业公司水晶茶厂内,制茶师黄华正将茶农送来的一背篼鲜叶倒进已经加热至200℃手工制茶锅内,双手翻转,碧绿的茶叶在锅内翻腾,鲜叶与灼热的锅底接触,发出水汽蒸腾时特有的“呲呲”声。
黄华学习制茶已经4年有余,现在是赤茗农业公司的技术骨干。围绕在锅边,3名游客正聚精会神地观察着黄华制茶,不时还拿出手机拍照摄像。
与武隆其他茶产业公司一样,制茶是赤茗农业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,但其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任务——白马镇旅游项目的打造。
1993年,武隆芙蓉洞被发现,此后,武隆历届政府便将旅游业当作主导产业来抓,“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届接着一届干”,立志将武隆打造成为能够代表重庆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。而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不断发展,武隆旅游市场也迎来进一步发展变化。
“深耕仙女山,错位拓展白马山,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。”武隆区委、区政府已经为未来的十年画好了新蓝图。
规划伊始,白马山度假区就想好了一条路子:以茶文化和爱情文化为主题,发展养生度假区,走“旅游+茶文化体验”的农旅融合新路子,整合茶资源、提升茶景观、研发茶产品、演绎茶文化,延伸武隆旅游产业的产业链。
“以天尺坪景区为核心,将茶原料资源最大化整合,为茶产品提供强有力保障的同时,助推乡村振兴。”赤茗农业公司执行董事袁学平说。
赤茗农业公司水晶茶厂已开设两条自动化茶叶生产线,集茶叶加工茶叶新闻、销售、研发于一体,同时,“仙女红”品牌红茶也通过了国家有机茶认证机构认证,其中最好的茶叶市场价已达6万元/公斤。
“我们的红茶香味悠长,市场很广阔。”黄华总结说,“茶产品和景区已经形成相辅相成的状态,接下来我们还要研制出更优质的红茶,争取让茶叶附加值再上一个台阶。”jbo竞博jbo竞博jbo竞博